好的學習從何而來?駕照、興趣、與簡報課

  

修習台大簡報課,主要是因為覺得這個課很特別、很有趣。其次,是想多練練自己present的技巧。

對有趣的事情著迷,似乎一直是我的優點和缺點。

高中時,覺得化學有趣,就跑去念了化學系。
大一時,覺得調酒有趣,就當了一陣子調酒師。
大二時,覺得教育有趣,就認識了接棒啟蒙計劃。
大三時,覺得影片有趣,就跑去幫樂團做紀錄。
今年暑假,覺得簡報課很有趣,因此就填了申請表單。


接觸簡報課,實際參與其中,收穫最多的是,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,關於「我為什麼是現在的我」之類的問題。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存在我心中,但始終沒有個好的答案。一直到最近,我才漸漸描繪出一些輪廓。

如果要認真學習一件事情,那麼,有三個參數很重要。以下我將其稱之為「學習三要素」。

以我考駕照為例。

我把心中對於騎車的渴望,比擬做「動機」。把第一次考試失利,當成外在的「刺激」。把周遭同學、家人對我的反映,比喻成周遭的「環境」。


要理解這樣的概念很容易,但要真的應用來設計學習,卻不簡單。

很多時候,其實不見得是三個因素相輔相成,而是只有其中一個做為主宰。這樣的話,學習行為也會發生,但就會感覺少了些什麼。

舉例來說,如果只被「動機」主宰,就像人在打電動。既沒有外在的刺激,也沒有環境的支持,就只是單純的追求一個舒暢感;
如果只被「刺激」主宰,就像武俠小說《天觀雙俠》裡的青幫幫主——成達,幼時慘遭滅門,因此心懷仇恨,練就了一套不凡的刀法,報了血海深仇後,便浪跡江湖;
如果只被「環境」主宰,就像我影片裡所說的,跟台灣的教育很像。每年依然會有3000多人上台大,但大多數的人完全沒想過,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。

三個元素,環環相扣,少了任何一個,都不會讓人產生真正好的學習。

台灣的學生缺乏動機,早就不是新聞,但問題是,要如何解決呢?


我在台大簡報課,看見了一個可能的契機。

台大簡報課 logo

我認為,這門課的設計,其實從一開始,就不是要讓人學習一項簡報技能。它設計的,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學習「歷程」,而這門課只是恰巧把這個「歷程」,和簡報做融合,如此而已。

怎麼說呢?

首先,選這門課要付出代價。

報名者必須填寫一份表單,這份表單需要花不少時間完成,因此,能夠完成表單的人,至少,是帶有一些動機的。有些人想要學習簡報製作;有些人想要練習表達能力;也有人只是單純想見識見識傳說中的簡報課。

不管怎麼樣,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,無論它再怎麼渺小,這就是這一切學習行為的開端。所謂的「動機」。

再來談談課程安排。

每周我們都會有不同課程,有製作動畫的、有懶人包設計的、有演講技巧的、甚至還有重量級講師。內容五花八門,每個課程都讓我們獲益良多,加上課堂及回家的作業,我們不斷被各種實用的技巧轟炸。

這些事情不斷給予我們能量,推著我們向前走。

最後,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,同儕。

這個課最特別的地方,就是它的評分都是來自於同學。我們會一直收到來自其他同學、助教的回饋。課堂中的小組活動、課堂後的分組作業、網路的匿名評分、還有助教的參與討論。我們每個人都依附著別人往前成長。

這絕對比單方面的給予還有用,因為這種關係是雙向的,再好的老師、教練都無法給予學生這種動力。


這樣的「環境」,絕對是設計出來的。

營造這種相互扶持、彼此成長的環境,是非常困難的,尤其在台灣這種考試教育極其興盛的國家。我們的學生早就習慣被考試,也就是外在動機所驅動,要想喚起他們的內在動機,可說是難上加難。

所以,要如何做到好的學習,從內在動機出發呢?最困難的,莫過於創造一個很好的「環境」。

我在「台大簡報課」,似乎看到了一種答案。

寫於2018.11.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