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世代的我們應該做的事

  

前幾天在上通識課的時候,老師講了關於冰凍工法、空調、熱泵的相關概念,這些都是很貼近生活的工程技術,我覺得對我們來說算是相當實用,因為很多時候,其實我們都只學了理論,而不知道它們與生活的連結。

例如我們每天在搭的捷運,究竟是怎麼建造的呢?如何在不影響一般生活的情況之下,持續建造這些地下化大眾運輸工具?這些問題我們幾乎很少在課堂上學到,但它們卻是真實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,而這些問題的解答,大多都可以用已學過的知識去理解,雖然真實的情況總是比想像的複雜許多,但至少我們可以對這些事有個初步的認知,增加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。

再舉個例子,夏天我們最常吹的冷氣,其運作原理簡單可拆分成四個部分,壓縮機、冷凝器、膨脹閥、蒸發器四個部分,每一項的功能實際解釋起來可能需要用到較難的熱力學,但簡而言之,我們也可以用高中學過的理想氣體方程式來理解,當氣體分子被壓縮時,其體積變小、壓力變大、溫度也會變高,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氣體分子吸熱、放熱、和體積的變化,來達成一個熱循環,將室內溫度降低。

諸如此類的知識,其實我們都可以利用零碎時間慢慢學習,逐漸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,然後藉此分辨是非對錯,這件事情看似理所當然,但實際上,卻很少有人能做到。

根據統計,台灣人一年沒有看過一本書的比例高達四成。

我們社會裡幾乎沒有文盲,但大家卻沒有學習新知的意願和時間,我們多數人接收資訊的方式都是從新聞、懶人包等經他人二次包裝後的訊息,這樣的方式並無不好,畢竟在這個資訊量報表的年代,提升理解資訊的效率是件好事,但若我們習慣了這樣的方式之後,很有可能會失去獨立思考、做出判斷的能力,那這樣,我們和那些不識字、無法自行取得資訊的文盲,又有什麼區別呢?

近日來,台灣社會充斥著許多光怪陸離的新聞,每一則都有著迥然不同的報導角度,而我們多數人,也經常因為這類的新聞搞得頭昏腦脹。

我想,除了保持理性和客觀之外,我們也要多學習自己尋找資訊,不要只接收別人消化過的訊息,這樣得出的結論才真的是你自己的。

要學著自己尋找資訊,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,開始理解生活周遭各種事務的運作機制,然後逐降將它擴大到整個縣市、整個國家、甚至跨越時間的藩籬,我覺得,這才是生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應該做的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