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來,人類的社會變遷都和工具有關,一個新工具的發現或發明,往往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我們這個時代,地球人口早已超過70億人,醫療科技的進步,讓我們可以活得比以往更久,但相對地,也代表人類將面臨許多前所未見的疾病。

「輔具」,也就是輔助生活的工具,舉凡從近視要戴的眼鏡,到通勤所需的交通工具,都可算是輔具的一種。現在的我們,很難想像日生活中如果沒有這樣方便的工具,該如何生活下去。
就一個20多歲的青少年來說,如果沒了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輔具,雖然生活會大大地變得不便,但是,還不至於無法生活;然而,對於7、80歲的老年人來說,日常生活中的輔具,很有可能就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方式,例如拐杖、心臟支架等等,甚至,很多人必須每服用藥物,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。
台灣社會早已是個高齡化的階段,而這個現象,隨著少子化的問題也愈來愈嚴重,未來20年,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很有可能超過總人口的30%,這不僅意味著青壯年的負擔愈來愈重,也代表著社會的運作機能很有可能因此被打亂。因此,在可預見的未來中,這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。
但誠如我標題所述,這是個「極為重要卻不急迫的事」,對我們年輕人來說,這輩子想要好好掙錢買房子都已經極為困難,又怎麼會想花大筆開銷去增產報國呢?
這本來就是件很矛盾的事,最終問題就會繞回一個死胡同,永遠沒有結論。
依我之見,少子化的問題肯定是會愈趨嚴重的,我們更應該做的,是對於「老人」這個詞彙的重新定義。
傳統上,我們認為一個人工作到了一定年紀之後,就會退休,享受清閒的退休生活,直到老死為止,但是,在這個網路科技發達、社會快速變遷的時代,我們也可能也要慢慢汰換自己觀念。我認為,以後我們應該慢慢淘汰掉「退休」這個概念。退休,並不代表你就可以什麼事都不做,而是換另一種方式服務或是回饋社會。
每個人對於這個社會一定有其重要之處,不會因為年紀的增長就被社會淘汰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在青壯年時是位工人,等到年紀大了之後,雖然因為體力衰減,無法再從事相同工作,但也許可以轉為公司的顧問,因為管理階層可能無法知道工人真正的需求,而這時,一個有經驗的退休工人正好可以適任。
我相信,如是的觀念會持續擴散,知識累積之後,傳遞給需要的人,這樣的循環正是社會要持續進步的原動力。
也許20年後,或是50年後的社會,那時候的老人雖然需要依靠科技輔具維生,但他們豐富的知識、經驗,卻是年輕人持續將社會望前推進最重要的「輔具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