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集觀摩心得

  

  • 《白日夢》黃永強
  • 《現實裡不存在的美》林炳文
  • 《聚焦台灣–唯美與寫實》國立台灣美術館

今天下午,我到圖書館翻了幾本攝影集,經過上週的演講和最近的學習心得,我發現攝影集有點像是美術館裡的藝術品,對一般人來說,它可能就是很多相片的組合,但若仔細觀察體會,就會察覺到這些攝影師在背後想傳達的故事。以下我就簡單討論一下我看的三本攝影集。


第一本攝影集,是黃永強的《白日夢》。

它的每張圖片都有搭配一句簡短文字,讓我們能概略知道拍攝者當時的心境是什麼,再來,他會將它的相片分類形成小主題,再由各個小主題串聯成大主題,所以即使他很多照片是自然景觀,我們也不會覺得無趣,反而可以在這一系列的風景圖之中,看出作者想透過相片傳達的意念,因此使得這部攝影集非常具有作者的特色。

第二本攝影集,是林炳文的《現實裡不存在的美》。

他大量使用光暈、低快門速度的拍攝,呈現他眼中所謂「現實中不存在的美」,另外很特別的一點是,他會在作品敘述裡加入「莊子」的概念,使他的相片給人多了一種禪意和寓意,這點應該跟他的文學背景有關,因為他也有自己寫詩詞和相片搭配。最後,這個作者會用一些攝影技巧來輔助說故事,例如,在拍攝「鬼門開」的主題時,他會利用低快門速度在人群中拍攝,使人群形成殘影,進而塑造出「鬼門開」的氛圍;又或者是,他會將敘述文字也加入相片排版中,形成特別的風格。

第三本攝影集,是國立台灣美術館出版的《聚焦台灣–唯美與寫實》。

這本攝影集裡集結了多個台灣攝影師的作品,每張作品旁邊都有放作者的簡單介紹,在裡頭我們可以發現,每位攝影師的風格都差異很大,有些人的照片很寫實,而有些人的照片就比較抽象,因此整本攝影集沒有很明顯的風格,比較像是一個有主題性的介紹集,而攝影集的最後,也有提供對每個作品的賞析,讓我們可以看看這位蒐集者對這些作品的理解為何。

綜觀以上幾本攝影集,即使我已經刻意挑選台灣的攝影集來閱讀,每個作品的感覺還是差異很大,這讓我不禁好奇,是什麼共通特質,讓他們成為一個攝影師呢?又或者,是什麼原因,會讓他們的作品都以攝影集的形式呈現,而湊巧的被我看到呢?我思考了一陣子,得出了一個我的看法。


我們經常在攝影時會談論,光圈、快門、取景、光線、構圖等基礎技術,但也許這些技術並非重點,畢竟這都是攝影師傳達想法的一個手段而已,真正重要的,應該是「攝影師腦中的想法」,因此,他們喜歡用哪種表現手法來呈現,就不是分類的重點了。

若要徹底理解作品集,應該先從了解作者本身開始,知道他為什麼喜歡攝影,知道他拍照當下想的是什麼,知道他想傳達的感覺是甚麼,就像那些歷史上所有有名的藝術家一樣,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創作手法,而是他們作品背後傳達的故事、際遇讓他們顯得如此特別,因此我認為,理解一本攝影集的最好方法,應該是要連作者的生平一同觀賞才對。


那究竟什麼是紀實攝影?
是否只有抓拍才能稱作紀實呢?

我的結論和剛剛是一樣的,一個紀實攝影師之所以被稱為紀實攝影師,絕對不是因為他拍了很多作品就可以的,而是跟他整個人有關

他關注的議題是什麼?他的人生經歷為何?他為什麼會拍這些照片?
這些問題才是我們在看紀實攝影時所要關注的,所以就我的觀點,紀實攝影應該是一種「主觀的客觀詮釋」,我們基於對攝影師動機的理解,進而接受他所想表達的客觀事實。

總而言之,我在觀看這些攝影集的心得是,我慢慢把「攝影」這件事,用一種更藝術的角度來欣賞。

以前我可能只覺得那就是一張張照片而已,但我現在好像愈來愈能理解所謂「決定的瞬間」的意涵,相片的表面和背後故事都呈現了極為獨特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