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上課的時候,聽到老師在用「鑰匙和鎖」的關係說明「抗體和抗原」,雖然這個比喻方式以前就聽過了,但這位老師運用「鎖和鑰匙」的概念,延伸解釋了更多關於體內免疫系統運作的細節,讓我用一種簡單的方式理解了那些複雜的生物概念。這讓我不禁讓覺得,這種「比喻」在某種程度上,跟「創造力」是頗有關係的。
「比喻」其實就是種投射(projection)的概念,我們把目標域(target domain)的概念投射到資源域(source domain)上,讓人更好地理解一個抽象想法。

舉個例子,我們經常說:「找不到人生方向。」這句話其實就是個比喻,我們將「人生」(目標域)這種複雜概念,投射到相對簡單的「道路」(資源域)上,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關於「道路」、「找不到方向」的相關經驗,因此,運用「道路」來理解「人生」,就變得容易許多。而這,就是「比喻」的力量。
「目標域」的概念通常較為複雜,而「資源域」則是我們有親身體驗或感受的事物。
再舉個例子,我們常講:「你的言論很空洞。」這其實就是將「言論」(目標域)這個抽象事物,投射到一個「物體」(資源域)上,利用我們對一個物體充滿孔洞的認知,來比擬這個言論內容的實際情況。
同樣的,將「抗體抗原」投射到「鑰匙與鎖」的方式,也可以讓我們更快速地理解複雜的概念,畢竟相對來說,我們對鑰匙與鎖有更好的認知,因此這樣的學習也可以更為快速。
那這樣的「比喻」跟「創造力」有什麼關係呢?
我覺得要產生好的比喻有個很重要的前提,就是要對那個目標域的概念十分熟悉,才能在選擇資源域的事物時,更加準確及有效地讓人產生連結。而我認為,「創造力」不外乎就是創造新的連結。
創意的產生可以分成四個階段,準備、醞釀、豁朗與驗證。準備,就是要大量獲取新知,你的知識庫愈多,就好比你的「資源域」更充足;醞釀,則是讓這些知識在潛意識中串連、重組,也就是「資源域」和「目標域」的連結。這前二步驟其實就是創造力的最初模型,其後再用豁朗與驗證將概念實踐。
我覺得,「準備階段」是一切的基礎,若你的資料庫不充足,是沒有辦法產生好的連結的,因此要有好的創意產生,對於每個知識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;而要能對一件事深入研究,就必須要有對那件事物的熱誠。
所以,為什麼常常有人說台灣的學生沒有「創造力」?
前幾天上另一門通識課時,老師正好提到「智慧財產權 (IP)」跟「創造力」的相關概念。「創意」這件事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是太重要了,只要你夠有創意,就能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宇宙。
在小說的世界裡,有「哈利波特」與「魔戒」;在漫畫裡,有「海賊王」和「火影忍者」;在科技產業中,有Apple及Google;而在服務層面上,有Uber和Airbnb。每一項創新的展現,都能創造相當可觀的營收,並影響整個世界前進的方向。
當然,要有創造力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。在一場TED演講中,米切爾.瑞斯尼克(MIT Media Lab)在小朋友學習程式語言的過程中發現,有動機地學習一件事是相當重要的,因為只有當你真心有問題想尋求解答時,那些所謂的「知識」,才會真正對你產生價值。
這也就是我剛才說的,只有當你對一件事有熱情時,你才會想去把它好好搞懂;而只有當你把每件事都學得很深入後,你的知識庫才會慢慢累積;而只有當你的資源域更加豐富時,才有可能產生好的連結、好的創意。
所以,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習吧!因為只有當你搞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後,才有可能達到學習真正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