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就是個習慣問題啊!

  

前幾天聽到一句很有趣的話,出自一個通識課老師。
他跟我們說,「你們在台大,讀到大三、大四,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書看不懂了,這個時候,最重要的就是,你到底想要什麼?

仔細想想,好像真有一些道理。根據我的觀察,只要你真心想做某件事,你就會逐漸培養出做這件事的習慣,然後慢慢地,和別人拉開差距。

上學期每個禮拜三,我都是個一條龍的行程。先是早上三堂必修,下午是兩節體育課和三節光譜課,晚上還有三堂很硬的簡報課,上完簡報課後,有的時候還要跑去辦公室,拿老闆交代的檔案製作影片,做完往往都已經超過12點了。剛開始的時候真的超級不習慣,可是為了安排星期四一整天沒課去中研院做專題,我也只好這樣排課。

不過很快地,大概兩個月之後,我的身體已經開始習慣這樣的生活模式,反倒覺得每個禮拜三是過得最充實的一天。這學期的星期四也是類似的情況,不過我已經不覺得疲憊,因為我已經習慣了。

真正厲害的人們,其實也就是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,然後持續地微調、不斷地成長。不然怎麼可能有些人可以一天到晚做跨領域的工作、飛來飛去談生意、還又在空暇時不忘發個廢文呢?我想,這就是一個不斷累積「好習慣」的最好展現吧!

一個人的慣性,叫做「習慣」;而一群人的慣性,就叫做「文化」。

前幾天,剛好在上某個跟水資源與環境變遷有關的通識課程,老師講了很多跟降雨、水庫、環境、甚至全球暖化有關的議題。台灣雖然降雨量豐富,但卻是世界前幾大缺水的國家,除了跟氣候和地區有關之外,水庫的淤積也是個很嚴峻的問題。

全台雖然有95座水庫,但多數都淤積嚴重,有些甚至只剩不到一半的儲水量可以使用,這樣下去,以後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水,會面臨極大的危機。當然,全世界的水資源危機不僅如此,非洲許多國家到今天為止,還經常為了爭奪水資源而發起戰爭;2002年,聯合國也將「水權」列為基本人權之一,確保每個人都有獲得乾淨、衛生飲用水之權利,不應有差別待遇。

那水資源的問題,跟我們剛才說到的「習慣」或「文化」,有什麼關係呢?

台灣人有個很大的特性,就是「健忘」。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、風潮,往往在事情發生的當下,炒得沸沸揚揚,但時間一過,就立刻被忘得一乾二淨。這種民族文化,使得我們不斷地追逐新的東西、新的話題,卻沒能好好思考該如何解決那些真正重要的問題。

早在2010年,《±2℃》這部紀錄片上映時,環境變遷的議題就已經廣泛地被大眾所知;但到了2019年的今天,我們卻仍無法讓「環保」的意識,在生活中被很好地實踐。多數的人,依舊每天浪費食物、浪費能源,重複地用自己的方式破壞地球,就算他們今天上了一堂關於「環境變遷與水資源」的通識課,也只是讓他們有機會在那兩個小時內,產生一點點想要改變的念頭,然後大腦就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,自動執行將這樣想法抹去的程序。

我覺得這一切跟「習慣」太有關係了!我們已經太習慣追求眼前的小確幸,對於那些太大、太遠、太之後才會發生的事,根本進不到我們的待辦清單中。這也是為什麼,我們明知買飲料的塑膠吸管,很有可能被幾千公里外的海龜吃掉,卻仍在使用它的原因吧!

要想改變這樣的「習慣」,唯一的解決辦法,也就只有透過「習慣」。

2018年1月,政府新增7大類商家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,其中包括飲料店、文具店等等,雖然剛開始不免有一些抱怨的聲音,但事隔一年多,大家已漸漸習慣買飲料自備杯套、袋子的習慣。這樣的習慣對每個人來說可能只是一件小事,但它卻實際地影響我們的行為,而這樣的行為,對於舒緩地球的壓力,絕對有正面的幫助。

所以,「習慣」的確會塑造我們的行為,而它的形成需要時間、耐心和毅力。習慣的開端,不見得都是由政府,有的時候,習慣就是從一個事件開始,然後讓這樣的觀念不斷地擴散出去,久而久之,變成每個人的習慣。

2019年2月,由高雄女中學生發起的「終結放榜新聞:拒絕『成功』模板,停止製造神話」活動,透過社群媒體的宣傳,讓10餘所高中的校長承諾不會報榜。這雖然只是個小事件,但它卻實際反映出個人不可限量的影響力,並且相信只要他們持續努力,「終結成績至上」這樣的觀念,絕對會慢慢滲入台灣每個人的腦中。

回到我們最一開始的話題,身為一個大三、大四的學生,你到底想要什麼?或者是說,你到底想培養什麼樣的習慣?

套一句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的話,「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的。」期許每個人和我,都能找到自己真心嚮往的事物,然後勇敢地,放手一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