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那些沒有人在乎的事《早餐俱樂部》點評

  

五位學生,一間圖書館,一個美好的禮拜六,能夠說出一個怎樣的故事呢?上映於1985年的《早餐俱樂部》給了我們一個很有意思的答案。

The Breakfast Club (1985)

身為千禧世代的一員,這部電影比我早出生了好幾年。
第一次聽見這個這部電影的名字,是在電影《歌喉讚》(Pitch Perfect)裡男主角和女主角的談話,當時對這部片的印象不深,也沒有把它找來看的衝動。
事隔幾年,今天終於花了點時間把它看完。

其實我並沒有事先了解這部片在演什麼,一開始的劇情設定就像我上面描述的,五個性格迥異的學生,周六時被學校的老師留在圖書館裡留校察看,而整部片,就是描述這一天裡發生的事情。

期間並沒有什麼光怪陸離的事情產生,導演就只是很平凡地、藉由幾個角色的對話,帶我們了解事情的經過、以及他們各自面臨的問題。就好像寫日記一樣,很像一個個故事,卻又是那樣的真實。

我們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,遇到很多挫折。

有些人成長在不美滿的家庭中;有些人肩負著父母的極高期望;有些人承受著同儕生活的壓力;有些人迷失在成績的盲目追求中。這些問題,都是身為青少年的我們會遭遇的,而當我們遇到這些問題時,經常會覺得自己隻身一人,無人能理解自己的感受,甚至因此開始怨恨這個社會、體制,甚至是整個世界。

但換個角度想,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。

我們都在這個世界的大海上,划著一艘名為人生的小船。這片海上,時而晴空萬里、時而烏雲密布、時而能看見無限美景、時而卻又波濤洶湧。每個人的遭遇也許不盡相同,但我們都會經歷相同的高低起伏。

電影裡的主角們,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留校察看的理由,看似毫不相干,卻又是如此緊密的串聯著。我想,這應該就是這部電影最好看的地方了吧!


電影雖然到這裡就結束了,但我覺得還是應該要多說些什麼。

有別於1980年代的學生,現在的我們多了很多新科技的革新,但我剛才說的這種隻身一人的「孤單感」卻沒有因此而減少,反而更惡化了許多。

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可以掩飾,掩飾自己真實的想法、感受。
沉迷在這些虛假的資訊中,也會讓我們得到錯誤的感受,甚至會因此迷失自我。

網路只適合建立淺層的關係,青少年需要的「認同感」其實是較為深層的人際關係,而這種關係,基本上只能透過面對面的互動,方能獲得他人的理解與認同。

古人曾說「知音難尋」,在這個科技時代,要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更是難上加難。所以,就讓我們以更開放的心,去面對每一個接觸的人吧!